8 岁男孩童童(化名),右侧颈部突然冒出个肿块,摸起来不疼,皮肤外观也不红,但肿块却一天天变大。一开始,以为是 “淋巴结炎”,用了多种抗生素治疗都不见好。结核菌素试验(PPD)显示为阳性,可结核分枝杆菌 PCR 检测又是阴性。最后,通过对淋巴结组织做病原体靶向测序,才确诊童童是感染了脓肿分枝杆菌,属于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。经过手术和药物治疗,童童的病情明显得到好转。
非结核分枝杆菌是什么?
非结核分枝杆菌,简单说,就是除了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一大类分枝杆菌。它 “狡猾” 得很,临床表现和结核病特别像,普通检查根本分不清,所以经常被误诊成结核病。在咱们生活的自然界,到处都有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身影,土壤里、自来水里、鱼缸中,甚至家里的热水器、淋浴喷头,它都能 “安营扎寨”。孩子皮肤要是有个小伤口,或者呼吸时吸入带它的水雾,就可能被它 “盯上”,引发疾病。
非结核分枝杆菌对人体有什么危害?
非结核分枝杆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。就拿肺部来说,未经治疗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导致肺组织纤维化、空洞形成,甚至呼吸衰竭。而在艾滋病患者、器官移植者这类免疫缺陷人群当中,非结核分枝杆菌更是个 “狠角色”,它可能经血液扩散至全身,危及生命。
更麻烦的是,非结核分枝杆菌天生就对多种抗生素耐药。治疗时得根据不同的菌种来选择特定药物,疗程长达数月甚至数年,长期用药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、听力下降或胃肠道反应,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这些副作用而中断治疗。即使坚持完成了治疗,仍有约30%的患者可能复发。
哪些人群更易“中招”?
孩子免疫系统还没发育成熟,接触土壤、池塘水玩耍后,要是没及时清洁皮肤,口腔、皮肤上的微小伤口就容易被非结核分枝杆菌趁虚而入。免疫缺陷人群,像艾滋病、器官移植儿童,免疫系统功能弱,也是非结核分枝杆菌的 “目标”。还有患有慢性肺病的孩子,比如支气管扩张、囊性纤维化患者,肺部环境适合非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繁殖。另外,做医学美容、补牙这类侵入性操作时,如果器械消毒不彻底,就可能发生皮肤软组织感染。
为什么非结核分枝杆菌诊断这么难,还总被当成结核?
首先在症状方面: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肺结核的症状高度相似,均有咳嗽、咳痰、低热、乏力、体重下降这些症状的出现。非结核分枝杆菌淋巴结炎和结核性淋巴结炎也都表现为淋巴结肿大,而且都不太疼。在检测方面,常规的抗酸染色、结核菌素试验(PPD),对非结核分枝杆菌和结核都可能显示阳性,根本没法区分。想要确诊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,得依靠细菌培养,但这个过程相对比较长;也能通过病原体靶向测序确定菌种,知识该方法费用较高。
怎么预防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孩子?
日常家庭用水方面,家长可以在家安装过滤器,定期清洗淋浴喷头,减少水中非结核分枝杆菌对孩子的威胁。带孩子做医学美容、补牙等侵入性操作,一定要选正规机构,保证器械严格消毒。对于免疫缺陷的孩子,家长要记得定期带孩子做相关检查,争取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非结核分枝杆菌就像个 “隐形杀手”,早诊断、精准治疗、做好环境防控,是应对它的关键。家长们在关注结核病的同时,千万别忘了这个 “非结核分枝杆菌”,多留个心眼,为孩子健康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