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活动背景
学校“三点半”课后托管解决了上班族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难题。然而,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有这样一群孩子,他们长期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,治疗过程中在校学习、娱乐生活出现“真空期”,患及家长因担心返校后无法跟上学习进度、难以融入学校生活变得焦虑紧张。为了让患儿在医院接受康复训练期间仍然能继续学习课本知识,拓展兴趣爱好,正常交友娱乐,出院后更顺利地回归学校,医务社工联合湖南师范大学志愿服务队共同举办“三点半”病房成长课堂。
二、需求分析
社工通过访谈医护人员、患儿、家属及实地观察了解到,进行康复治疗的学龄儿童占据绝大部分,他们因为长期在院康复治疗导致学业中断,患儿及其家长担忧康复后,孩子学习进度跟不上,成绩不理想,难以融入学校生活;其次,患儿在院期间玩手机居多,娱乐方式单一,人际交往减少等问题凸显。患儿有学习、娱乐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。
三、理论基础—社会支持理论
王思斌教授等人提出,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,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,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分为两种:一种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,另一种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。正式支持网络包括政府、学校、社会机构、社会工作者等,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、亲友邻里、志愿者、朋辈群体等。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能帮助个人融合进社会的网络之中,强化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,帮助个人与社会的协调[]。
医院长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儿暂时离开熟悉的校园环境及朋辈群体,正常在校学习需求及朋辈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,社工链接高校志愿者资源,为患儿提供课业辅导、兴趣教学等服务,满足患儿成长与发展需求;同时,依托病房成长课堂,促进患儿之间互动交流,结交新朋友,增强患儿人际支持,从而促进患儿健康成长。
四、活动目标
(一)为患儿搭建学习与娱乐的平台,促进患儿之间、患儿与志愿者之间互动,增强患儿人际支持网络;
(二)开展绘画、手工等兴趣课堂,培养孩子兴趣爱好,促进儿童全面发展;
(三)提供课业辅导服务,促进患儿在康复期间“学有所成”,出院后顺利回归学校。
五、实施内容
本次活动以课本知识学习及作业辅导为主,以手工、绘画等兴趣课程为辅,适当增加趣味游戏、节日活动,旨在让患儿在病房课堂中既能学习九年义务教育知识,又能培养兴趣爱好,结交新朋友。活动共分为6期,因患儿及家长要求,活动时间调整为每周六下午3点半到5点在康复中心“病房教室”开展,时长90分钟。以下是活动具体内容:
(一)课业辅导
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免费为康复中心患儿辅导功课,解决患儿在住院康复期间无法上学、出院后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等问题,帮助患儿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,提升学习动力。课业辅导以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三科辅导为重点,采用“一对一”“一对多”个性化教学方式,教与学相结合,因材施教,引导患儿以大学生哥哥姐姐为榜样,努力学习,考上心仪的学校。
(二)兴趣拓展
从心理学的角度,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与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,人一旦投入到感兴趣的活动中,经常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。本次活动中,社工增加手工制作、绘画等兴趣课程,促进患儿眼、脑、手的协调发展,提高孩子的想象力,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。患儿通过自由绘画创作,引导患儿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,在治疗期间的无法表露的矛盾、压力与痛苦,在绘画中得以发泄,为患儿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。
(三)趣味游戏
游戏能帮助孩子的智力发展。在孩子游戏中大脑会高速运转,此时大脑得到了锻炼,孩子的智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。活动中设置了多样化的趣味游戏,其中“你画我猜”游戏中少不了脸部表情、手与脚等肢体协调,还伴有较高难度的语言表达,既能增强患儿肢体协调性、语言表达能力,同时增进患儿之间互动交流,彼此合作,让患儿在游戏中结交新朋友,避免形成孤僻的性格。
(四)节日活动
在母亲节、六一儿童节等特殊节日期间,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。在母亲节期间,社工与志愿者联动,组织患儿手工绘制母亲节贺卡,并亲自赠送给自己的妈妈,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。活动不仅提升了患儿动手能力与表达能力,而且能让患儿学会感恩,学会表达爱,营造了轻松愉悦又温馨有爱的节日氛围。
表:“三点半”课堂课程表及参与情况
服务 期数 | 服务时间 | 服务内容 | 志愿者人数 | 参与者人数 |
第一期 | 2022年4月29日(周五) | 课业辅导+互动游戏 | 4 | 8 |
第二期 | 2022年5月6日(周五) | 课业辅导+母亲节贺卡制作 | 4 | 8 |
第三期 | 2022年5月14日(周六) | 课业辅导+木板画 | 7 | 10 |
第四期 | 2022年5月21日(周六) | 课业辅导+大富翁桌游 | 6 | 12 |
第五期 | 2022年5月28日(周六) | 课业辅导+六一主题绘画 | 6 | 12 |
第六期 | 2022年6月4日(周六) | 课业辅导+期末总结 | 6 | 15 |
六、服务成效
(一)参与人数逐期增加。活动第一期仅8名孩子参与,第2-3期是6-8人,随着活动开展时间调整与活动影响力扩大,第4-6期参与人数为12-15人,活动人数逐期增加。此外,活动中有4名患儿持续参与了6期病房课堂,出勤率100%。
(二)患儿学习动力提升。心理学者家指出,当人处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,受积极的情绪会感染,将提升个人的学习兴趣。社工为患儿搭建了学习成长的平台,并借助日常探访与查房,关注患儿课后作业完成情况,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。大学生志愿者向患儿分享了学习方法、大学生活等,以青年榜样力量激发孩子学习动力,提升学习兴趣。
(三)患儿人际支持网络增强。志愿者视人手情况通过分组的形式,对患儿进行“一对多”的辅导。其中,两位同名“妮妮”分到一组,也因为这个缘分,两人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,从互不认识到一起玩耍、一起参与活动、一起学习,形影不离。课堂辅导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课堂,还是一个交友的平台,在活动中,他们既收获了新知识,也结交了新朋友,获得朋辈支持。
图2:两位妮妮一起涂绘六一主题画
(四)患儿家长教育压力减少。患儿家长表示孩子即将面临“小升初”考试,学习压力很大,为孩子报了网课,但是学习动力不足,自己也不懂,担心孩子考不上好的初中,有了病房课业辅导,有一群孩子一起学习,氛围好,孩子动力也大了。志愿者个别化辅导,了解患儿学习短板,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及答疑解惑,减轻家长教育压力。
七、反思与建议
(一)优化志愿队伍,提升服务质量。本次活动中志愿者连续辅导次数普遍低于3次,患儿与志愿者之间需要一定的时间彼此熟悉与磨合,志愿者频繁更换将会影响课业辅导质量及患儿学习热情。此外,存在个别志愿者表达能力欠缺、课前准备不足、投入度低等问题,影响课业辅导质量。社工需要加大宣传力度,壮大及稳定课业辅导志愿者队伍,确保能够为患儿提供持续服务。其次,在“先有后优”的基础上,优先招募表达能力较强、教学水平较高、服务频次多、责任感强的志愿者,保障服务长效化。
(二)创新服务形式,保障学习效果。社工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与挖掘学习动力较强、学习成绩优异的患儿,鼓励成绩较好的患儿在课后帮助成绩落后的患儿,鼓励高年级患儿帮助低年级患儿,建立互帮互助机制,实现“先进带后进、后进变先进”目标。其次,在现有兴趣课程基础上,适度增加棋艺、音乐、科学实验等课程,促进患儿接受不同兴趣的刺激,找到自己真正的爱好。
(三)建立奖励机制,激发学习动力。目前,病房课堂举办了6期,低龄患儿学习压力相对较小,学习动力弱,持续参与度较低等;还有个别孩子学习过程中投入不足、课后作业未完成等。后续,社工将为孩子制定学习成长计划表,张贴在“病房教室”墙面,对患儿出勤率、课堂表现情况、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估,每节课堂表现积极的患儿及时赞赏并奖励“小红花”,连续六期结束后,颁发“学习之星”奖状及礼品。学习动力不足的患儿,社工则提供个案辅导,激发其学习动机。